民主的精神是懷疑,具體的表現就是 check and balance(檢驗與制衡)。因此,在臺灣已民主化了幾十年之後,我還會看到臺北市長郝龍斌在反對黨議員及媒體密集的質疑他的市府團隊處理新生高架及花博的採購程序後說「不要唱衰花博」,就不禁要懷疑民主這個理念真的有在臺灣成為一個經得起考驗的普世價值了嗎?把「檢驗」看成「唱衰」,郝龍斌曾留學美國,對於民主應有更深入的體會與接受才是,但為何還是會有這樣違反民主理念的言論呢?
其實細想起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民主化以後,受益最大的是誰?應該就是一般的普羅大眾。本來沒人在乎你在乎什麼,現在因為選舉的關係,大人物碰到升斗小民也得哈腰。本來官員要花公帑多少錢做什麼事,都是他們自己那圈人說了算,現在他們得擔心一般老百姓怎麼看。民主化以後的庶民,起碼就有這樣的心理優勢。但是民主對原有的旣得利益者就不是那麼可愛了,尤其是俗稱「太子黨」(權貴的子弟)的那夥人。雖然這班「太子黨」在「民主化」以後,也是順利的拿到或拿到過不錯的位置,如馬英九、如周錫瑋、如郝龍斌、如朱立倫、如連戰、如宋楚瑜。但是我們不禁要想,如果還是「黨國體制」,「太子黨」的接班不是更輕而易舉,執政不是更沒雜音了嗎?想想,也難怪馬英九要主張由國大來選總統,而不是全民來普選總統了。雖然最後他還是當上了總統,但是若用國大來選總統,他還可選得更輕鬆一點;起碼不用去搞什麼「long stay」了。執政時也只有「萬民擁戴」的歌功頌德,那會有人去檢驗你的政見,更不會有人去看你辦活動花了多少錢,怎麼花的?
雖說如此,但畢竟民主還是目前無法違逆的普世價值,他們也仍然說他們是堅持民主,支持民主的。證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上也說他們是民主的共和國,就如同他們說他們現在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因此我們可以稱他們是「有中國特色的民主」。而國民黨以黨國體制為核心的民主,我們也不妨稱它是「有國民黨特色的民主」。這樣,「太子黨」們就可以面無愧色的說他們絕對支持民主了---有國民黨特色的民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