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選戰一過,綠營幾位大老紛紛出來表態,有談選後責任檢討的,也有談要恢復黨員投票在初選的比例的,但媒體一般的解讀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為的自然是2012年民進黨代表人選。於是,擁蘇、擁謝、擁呂的聲音不絕於耳,當然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也有其支持者搖旗吶喊,網路上的論戰已然開展。
於是便有憂心者以這種現象將引發民進黨又一波內鬥,呼籲黨內有識之士出來協調,勿因內鬥造成內傷,壞了2012的大事。筆者曾記得原是國民黨選出的立委趙永清因核四立場和黨的立場不同,被國民黨開除;在剛退出時,原先並未加入民進黨而只加入立院黨團,談起被他形容為「震撼教育」的第一次黨團會議的情形;趙永清以往參加國民黨的會議都是行禮如儀,就算私底下有許多不滿,在會議上也多半默不吭聲,表面上一團和氣的通過決議;但是民進黨的黨團會議卻是一人一把號,各種不同意見毫不相讓的大放厥詞,習慣國民黨會議方式的趙永清形容他自己「嚇壞了」,但是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這些民進黨立委對在經過激烈討論後最後達成的協議,在走出會議場後都表現了一致支持的態度。這段經過可以深刻的描述了民進黨文化之一端,也是習慣了國民黨那種表面上「溫良恭儉讓」的國民黨文化的民眾對民進黨一直很難接受,甚或認為「沒水準」的原因之一。我們觀察民進黨的支持者對形成共識前的各說各話的現象採取了包容的態度,但對在共識產生後仍一意孤行的個人卻多半採不寬容的態度;最近數年在民進黨初選敗下陣來仍執意競選的人沒有一個能討得了好的,也因此約束了一些一些自以為是的政治人物的冒進;雖然民進黨內有派系的問題,但這種無形的力量也間接的影響了民進黨的文化,既不讓民進黨內只有一種聲音,也不讓民進黨內的少數人恣意妄為。因此筆者以為,目前民進黨所謂的「亂象」,其實正是民進黨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的來源,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競爭,尚可以平常心視之;只要參與競爭的人能有自知之明,了解到自己今日所得到的權力和地位並非自己天縱英明,而是人民所給與,了解「趙孟能貴之,趙孟能賤之」的道理,像楊秋興這樣的例子就會越來越罕見。而作為一個黨的領導人,更應該有這種體會,否則被拋棄的將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黨;陳水扁讓整個黨跌入谷底的殷鑑猶在眼前,黨的領導人不可不引以為誡。
民進黨一向的傳統是不論黨內資歷,只求能推出最有希望勝選的人出來選總統,和重視黨內倫理的國民黨有顯著的不同;因此當李登輝表示「蔡英文很優秀,但要當總統的話,時機尚早」,則只是顯現了他對民進黨文化的不夠了解,並且讓大眾對他所提的「由國民黨跳出的人士,搭配民進黨人的副總統人選」並不看好。況且,做為一個有自主尊嚴的政黨,接受這樣的安排極可能是自取滅亡,親民黨的宋楚瑜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李登輝有一個看法是值得民進黨研究的是,在1996年總統大選有四組人馬,代表國民黨的李登輝、連戰一組獲得54%的選票,代表民進黨的彭明敏、謝長廷獲21%的選票,由國民黨分裂出去的另外兩組,林洋港、郝柏村這一組獲得15%,而另一組陳履安、王清峰則得票近10%。李登輝有一個看法是當時的情勢已經把非本土派的選票全數激出到林、陳兩組身上,也就是說,李、彭兩組加起來的75%,就是民進黨或是本土派政黨可以努力的目標。
因此就總統候選人(暫且不論其他公職)而言,民進黨推出的人選是否有能力讓這個假設中的75%選民認同是民進黨應該考慮的方向;筆者相信為絕大多數民眾認同的民進黨候選人也一定會是民進黨員最屬意的代表,而自以為是的黨員若在從政生涯中曾膽敢犯眾怒違反黨的精神或紀律,只要按照黨的程序開除黨籍,自然無法成為代表黨的候選人,而在選前為私利突然改變立場的候選人更難獲得多數選民認同,因此實在不必費神再用黨員初選來製造更多紛亂。
常有人不解,在歷次的民調中支持臺灣應該獨立的比例近年來有攀升的趨勢,最近所做的調查有近七成的支持率,但是支持臺灣獨立的民進黨所獲的選票卻沒能獲相對的認同,原因應是對馬政府不滿的選民還無法完全相信民進黨,這是民進黨的高位者(任公職或黨職)及大老們要反省的地方,因為民進黨給人的印象就是來自這些人,這些人若讓人放心、相信,民進黨就會更讓人放心支持。
筆者站在關心臺灣前途的立場,有以上的觀察和建言。
非常不錯, 對台灣選舉, 人心思維, 很有見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