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中華民國總統能幹什麼?


黑雨先生在他的部落格用另一種角度,以「選總統的反向消去法」為題談他對總統這個職位的期望,不由讓我深思「總統這個位置在憲法上究竟能讓我們有多少期待」的這個命題。

中華民國的體制究竟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一直是眾說紛紜;筆者記得在已過世的記者陸鏗為文談到蔣介石在第一次競選總統時,鑒於中華民國體制傾向內閣制,有人向蔣建議改推文人的胡適出任總統,再由胡任命蔣為有實權的行政院長;據陸文中顯示,蔣已心動,在有關人士居中斡旋之下幾乎成局,但最後功虧一簣,蔣還是出任總統;而隨後公佈的「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也相當的擴大了總統的職權,內閣制一說也就不了了之;直到蔣經國以國民黨主席的身份被任命為行政院長,才有人藉機重提這個話題。但是當時位居總統的嚴家淦並未也不可能比照前任蔣介石的威望來行使原先總統所既有的權力,對蔣經國的實際執政沒有任何威脅,讓中華民國確認憲法精神實施內閣制的機會稍縱即逝;加上後來選舉總統的國民大會被廢止,總統一職改由全民投票產生,看起來又傾向總統制,也就讓內閣制的聲音更為微弱。但是說來吊詭的是,這個有全國最高民意支持的官職卻不能直接執政,而須任命另一個人做行政院長,而由他來實際執政。雖然總統可以影響政策,但在體制上又必須尊重有可能毫無民意基礎的行政院長(如劉兆玄)出面操盤日理萬機。宋楚瑜競選總統期間,我曾聽新聞界的友人轉述世新大學彭姓新聞系主任談起當時和宋在私下的一段談話,當時「興票案」還未爆發,宋的民意支持度很高,因此宋先對彭說這情形繼續下去,「大小西瓜都會靠過來了」,然後宋問彭知不知道有多少個位置(官位)是由總統派任的,彭答不知,宋接下去說「有三千XXX個位置」,宋當時是很清楚的連個位數都沒落掉;這段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宋非常清楚的知道總統可以擁有的權力;雖然我並不能確定宋所說的這些位置是包含了該由行政院長派任的官職,還是不包含。但是我們過去常會在報上看到有行政院官員因直接向總統匯報而遭非議的報導,以及行政院長在決定內閣人選時,刻意的避免外界對總統插手人事的印象,就可看出憲法體制和實際政治操作之間的尷尬。


這種情況下,選民要挑選適當的人選來當總統就是很大的挑戰。選個有能力的人來當總統,他卻不能實際全面掌控政策的執行;陳水扁第一次當選總統,為顯示選後大和解,獲得當時接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善意回應,應邀到總統府與陳水扁會面,連戰出席前就已提出要陳水扁慎重考慮實際已動工的核四的廢止問題,並將之列為與總統商議的重點之一。不料連戰前腳剛踏進總統府,當時的行政院長張俊雄隨後就宣佈「廢核四」,已進行的核四工程將無限期停工。我們可以想見,走出總統府的連戰在發現他還在總統府建議不要輕易廢核四的那當口,就被張俊雄「突襲」的那種被羞辱的忿怒感;這件事當然徹底的破壞了朝野的互信,也更進一步的引發更嚴重的朝野惡鬥。筆者相信,若是由總統直接掌控行政院,這種嚴重的失誤當不致發生。

或許有人會說,那就讓總統直接管就好了,對不起,精神上傾向內閣制的中華民國憲法說不可以,憲法上總統的權責只有任免行政院長,管也只能行政院長管,總統對他的執政不滿意,依法能做的只有將他免職再換一個院長,而不能插手政務。總統若出席院會,或在總統府舉行行政院會,將會引起違憲的政治風暴。但是一換再換,除了會引起政治上的不安定以外,也會遭人批評,陳水扁任內高頻率的置換行政院長就飽受批評。但是若因此不換,施政不佳的這筆帳卻還是會算到理論上不能管事的總統身上,馬英九堅持了十五個月不換劉兆玄(陳水扁任命的行政院長最「短命」的也幹了十一個月),民調滿意度一路跌到百分之二十幾才動刀(因為他清楚劉執行的都是他的政策),應該就是怕被說他用的閣揆任期比陳水扁用的最短任期閣揆還短。

所以我們目前的制度是,可能選出一個總統,有能力卻在法制上不能管,或是沒有能力卻可以絕對影響政務到國家主權都可以蕩然,是那個就看丟骰子出來那個數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主張制憲比選個總統更重要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