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鄭成功與蔣介石

現在年輕的一輩看到這個標題有可能不知其所以,但是經歷過白色恐怖統治那個年代的人看到這個組合就會不禁莞爾會心一笑。國民黨剛「轉進」到臺灣時(當時在中國報上曾有一個頗嘲諷的標題曰:國軍轉進千里,匪軍追趕不及。深刻的描述了國民黨無能又愛面子的窘境。)隨便就抓了臺灣史上的一段來陳述臺灣是「反共跳板」的定位,這一段國民黨曾沾沾自喜的臺灣歷史就是鄭成功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據臺為主,期圖復主中原的那一段。這個說法被國民黨用了很多年,但是國民黨當時那一批被中國淘汰的「精英」漸漸就發覺用這一段來比擬蔣介石似乎是馬屁拍到馬腿上了。



首先,鄭成功固然旗幟鮮明的高舉「反清復明」的政治口號,但是他並非南明的正朔,似乎暗示了高舉「反共抗俄」的蔣介石並非名正言順;再者,鄭成功的「反清復明」是以失敗告終,間接的預告了蔣介石「反攻大陸」企圖的結局;因此拿鄭成功類比蔣介石的政治秀就不了了之,逐漸淡出臺灣的政治舞台。

我們今天回溯這段歷史,往往會訝異這兩名歷史人物的命運有諸多雷同之處。鄭成功並非南明正朔,而以武力據臺為主(王);蔣介石率軍隊進駐臺灣時,是一介平民(當時他已下野,總統是李宗仁),不但不是正朔,而且在當時合法的政府組織裡沒有什麼拿的出來的名份。鄭成功在世時,雖順利取得臺灣,但終其一生也沒能復土中原,他過世後子孫不肖,回歸受封於清朝。同樣蔣介石在世時也無法「反攻大陸」,但尚能守住臺灣,過世後徒子徒孫已不談當初信誓旦旦的「反共」,是否「受封」於中國,則顯然是進行式,似乎難逃鄭氏後代的命運。說來有趣的是,而這也正是中國在統戰臺灣時最喜歡引述的一段歷史,用以証明「臺灣自古屬於中國」;因此我們身為臺灣子孫宜再深入探討一下這段歷史,以求正本清源。

事實是當時的清朝在鄭成功來臺前對臺灣並無領土野心,是鄭經受當時三藩的鼓動,企圖發動一場「反攻大陸」的戰爭,雖失敗而退守臺灣,但已讓感覺芒刺在背的清朝非除之而不快。後康熙皇帝在用臺灣的降將施琅擊敗鄭克塽後曾表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後因施硠等人力爭才勉強留下臺灣,後來的雍正皇帝也說「臺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拓入版圖。」在此之前臺灣從來都不是中原任何王朝的領土,若非鄭氏招惹,清朝很可能懶得搭理臺灣。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永遠讓與日本」後,還暗暗自喜日本只是拿到一塊「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小島,自認談判無所損。

同樣的,後來的蔣介石也不斷的高喊「殺朱拔毛」,以「反攻大陸」的口號加強其統治臺灣的正當性,一天都沒有統治過臺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民黨不肖徒孫一個個冒出來後,開始高喊「臺灣自古屬於中國」。(說個題外話,伊拉克在入侵科威特之前,也曾發表一段「科威特自古屬於伊拉克」的談話。)我們不禁要想,假若當初蔣氏老老實實的下野,臺灣就在美軍的託管之下生存發展,命運會是如何?以後來的民主風潮的發展來看,應是不難揣測的。

假使鄭成功沒來臺灣,當初的臺海肯定是不會有戰事的。假使蔣介石沒來臺灣‧‧‧‧‧‧‧‧‧嗨,這樣的命題實在很讓人喪氣,還是就此打住罷。


2 則留言:

  1. 我的確問過我的中國同學,
    如果蔣介石當年是逃往越南,而非台灣,
    那你們會覺得要拿下台灣嗎?
    他想了一下,回答說:
    不會,但是…他就是到了台灣了。

    回覆刪除
  2. 臺灣在歷史上一直被這些外來的「軍權」所佔據,現在藉著民主逐漸在這裡生根,我們或許有機會一勞永逸的將這些「軍權」的遺孽從政壇掃除,不再用這些「軍權」的角度來曲解臺灣歷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