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現在年輕的一輩,若聽到年紀較長的前輩說<中國時報>輝煌的往事,恐怕會很難想像這家所謂的「大報」曾經創過百萬發行量的記錄。還記得在當時那個威權時代,當所有媒體都不敢批評握有絕對權力的國民黨政府時,<中國時報>以民主為護身符,遊走在執政黨容忍的邊緣,發表並報導許多在當時黨內所謂「開明派」及後來陸續冒出的「黨外」的言論,獲得廣大群眾的認同,紛紛以閱讀及訂閱<中國時報>來表示對這份敢批評當政者的報刊的支持,因而成就了<中國時報>的百萬發行量的大業。曾幾何時,這份仍然沉醉在「曾經百萬」,自以為仍是「大報」的日報的報份已跌至約二十多萬份,恰恰就是也曾叱吒風雲的<中央日報>關報前的報份。
這家「前大報」今天登了一篇社論,標題是<為什麼「三民自」墮落成這樣?>。這篇社論從美國媒體談起,一路談到臺灣的媒體,最後在結論這樣說,「最可悲的是,儘管若干媒體爛成這樣,竟然台灣還有那麼多閱聽大眾願意訂閱、願意收視。有立委受不了每天吃「三民自」,但偏偏有人民喜歡,那要怎麼辦呢?當媒體名嘴口出穢言、跨越其中立角色、怡然自得恬不知恥,居然收視率不受影響;看來,台灣的媒體水準提升,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撫今追昔,我們遙想當年瀕臨關報的<中央日報>,大概也很感嘆看到「嘩眾取寵」的<中時>在報份的增加上節節高升,就如同今日<中時>感嘆「<三民自>竟然臺灣還有那麼多閱聽大眾願意訂閱、願意收視……居然收視率不受影響」一樣。而在事實上,更應該讓<中時>感嘆甚至憤怒的是,<中時>與<自由>的報份比,就好比當年<中央>與<中時>的報份比差不多,而三立<大話新聞>的收視率,不但不是「收視率不受影響」,而且是最近由平常的一點多增加到五點多。但是感嘆之餘,<中時>知道這些媒體的盛衰的是何以至此嗎?
當初,<中央>與<中時>在競爭時,<中央>是政府的傳聲筒,<中時>是期待民主的弱勢大眾的代言人;如今情勢丕變,<中時>與<自由>的言論,一個是中國在臺的傳聲筒,一個是為臺灣發聲不遺餘力。這種情形下,臺灣人民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是很清楚的,只是<中時>社論的作者選擇不去面對而已。而<中時>是不是中國在臺的傳聲筒,我們只要問在中國上網的民眾就不難發現,除了<中時>的網站以外,所有其他臺灣的新聞網站都被中國封鎖了,<中時>是如何取得這樣的特殊待遇的?閱聽大眾離棄<中時>而就<自由>其實已經提供了答案。
在臺灣民主化的過程中,保守的既得利益者質疑挑戰者「墮落」不是新聞,問題是,誰才是真正的墮落者,卻不是可以由指控者說了算的。建議<中時>在刮別人鬍子之前,先把自己的鬍子刮乾淨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